塔爾圖之旅(Go Tartu)



我可以告訴你,若你問10個英倫學生,喜歡往Oxbridge還是London U唸大學,大概多於一半的人會選擇劍牛。若你問10個愛沙尼亞學生,喜歡往塔爾圖(Tartu)還是塔林(Tallin)唸大學,我想選前者的比例將會更高。

塔爾圖自1632年以來就是愛沙尼亞的科學和教育中心。當年,瑞典國王在這個環抱耶馬召基河(Emajõgi River,意謂母親河)的精緻城市創立了塔爾圖大學。自始,塔爾圖大學茁壯成長。曾幾何時,塔大為歐洲其中一所人才輩出的明星學府,學者趨之若騖。現在,這所大學仍然是塔爾圖的珍寶,見證著愛沙尼亞的輝煌學術成就。

或許我對大學的偏愛,造就了這次旅程。

學術的傳統從大學裏帶到這座城市的街道上,在小城的每個角落綻放。從Coach Station走向市政廣場,在途經的Küüni路上,目已為所奪。那兩個肩並肩的青銅塑像,一個為父親,一個是孩子。但是,為何他們身高大小均為一樣呢? 是孩子的進化,還是父親的退還呢? 我不知。曉得的應該是塔爾圖的學子。



走過Küüni,到了塔爾圖的中心–市政廣場(Raekoja plats)。不是市政廰的鐘樓吸引著我,而是摟抱在前的一對kissing students。不知他倆是否有先見之明,知道我偏偏在下雨天探訪塔爾圖,所以他們也撐傘迎接我。據知,他倆的親暱行為,曾引起部分塔爾圖人的不滿。但是,開明的時代最終容下了倆口子的愛情。


午餐過後,陣雨稍緩。走過內街,終於到達建於1803年的塔爾圖大學主樓。走進大樓,除了和年輕漂亮的塔大學生一席話令人回味外,輪廓和色彩分明的走廊亦叫人印象難忘。還有,大門左側的紀念品廊差點抓破慳囊,幸好一張張刷了卡的「黃單」叫我回魂。大學藝術博物館、19世紀供學生懺悔過失的學生禁閉室和主樓後的花園,均值一遊。


市政廣場以西是寧靜的小山丘Toomemägi。走著,不難發現它與英倫的公園何其相似–帶一點破落。Toomemägi山頂有建於1838年,可俯瞰全城的天使橋(Inglisild),以及建於1913年的魔鬼橋(Kuradisild)。何得此名? 全歸因於linguistic twist。先說天使橋,由於部分園景帶有英式韻味,而愛沙尼亞語中inglise (=English)和ingel(= Angel)相似,故得其名。本地人稱,當你過橋時,你當摒息並許願! 至於魔鬼橋,亦屬「文字遊戲」。由於Kuradisild 是在Werner Maximillian Friedrich Zoege von Manteuffel (何許人?)的監督下所竣工,而其姓氏在德語中被翻譯為"Man-devil",故而得名。


其實,Toomemägi上不只有橋,哥德式Toomkirik大教堂遺址(現為塔大的歷史博物館)和舊天文臺,均為塔爾圖豐富的歷史和文化遺產之見證。

原本以為塔爾圖文化之旅將隨落日而結束,但是,郵政博物館的出現擦亮了旅途的餘暉。隱沒在小巷中的博物館,縱然毫不起眼,但那一枚枚小巧而精緻的郵票,就如小妮子的糖果般粘著我,神為所往。窗明几淨的陳列櫃中,擺放著琳琅滿目的系列。那小小的印刷品,就如油畫、就如歷史書、就如照片,記載了愛沙尼亞的一人、一事、一物。我不能一擁所有入懷,唯有在當中挑選了我的Estonian delight–燈塔系統。


塔爾圖是愛沙尼亞重要的學術重鎮。蔥翠的公園、盛名的學府、多樣的博物館和幽雅的咖啡廳為小城加添了一件別具一格的學袍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