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政. 在台上 (Eloquence on the Stage)

我想,曾蔭權邀約余若薇論政的其中一個原因,是讀了前中央政策組顧問練乙錚的一篇文章。

信報財經新聞 (13.5.2010)
五千年文明史中的三次朝野平等對話 – 節錄

「國史上的皇帝或最高政治領導人,在相對強勢底下,主動和有反對背景的在野人士平起平坐討論國家大事,頭一次發生在殷周交替、周代建立之後兩年(元前一零四八年),留給後世的,便是《尚書》〈洪范〉篇,後來成為代表儒家管治思想的典範論述之一。

武王伐紂之後,釋放了(孔子讚美過的三位殷末賢臣之一的)箕子,還親身向他問政。不過,箕子忠厚,身為殷舊臣,不忍言說殷的反面經驗,只講正面的,就是他所謂的「洪範九疇」。」

「國史上第二次朝野平等對話,發生在西漢昭帝始元六年(元前八十一年)。那次是一場高規格、高品質的政策大辯論,與事者無論在朝在野都是高級知識分子。會議由當時的輔政大臣霍光出面建議,昭帝下詔,邀請全國各地有名的賢良、文學六十多人赴京參與。

會議辯論的三大問題分別是:鹽、鐵等的政府專賣政策得失,對匈奴應該懷柔還是應該強硬,應該以德治國還是以法治國;三者以頭一個影響民生最大、最為關鍵,因此後世把是次會稱議為「鹽鐵會議」。」

「……史上前兩次對話,在野一方沒有組織,勢孤力弱,不是單人匹馬就是散兵游勇,面對朝廷之際,只有道義或輿論力量,換作是有組織的反對勢力代表,朝廷能否依然以禮相待,我們無法知道。

但是,「雙英(馬英九和蔡英文)會」中的蔡英文是最有實力的反對黨的領袖。對這種有組織背景的人物,五千年來中國當政者從沒有過以平起平坐之禮相待而與之公開論政。由於這點不同,「雙英會」的格局比史上兩次朝野文明對話更高,亦即是史無前例的。」

為了推政改,為了創造一個香港政制歷史上的史無前例,曾蔭權的確行了破格的一步。若然成功了,他不單否極泰來,名留青史,而且還開闢了「國史上第四次朝野平等對話」。若否,他也不見得損失了什麼。本小利大,值得一試。




對於政改辯論,名家見解甚詳,我的意見不值一哂。但是,對於場地的安排,卻有一見。數周前,我參加了一個全港性的英語演講比賽。賽前,前輩和友人叮囑我一定要在正式比賽前上台一試,看看燈光位、觀眾席和聽聽音響聲的迴盪。對初踏台板的我,沒有什麼經驗,不妨一試。

不登台不知,原來遠方的射燈把每個台上人照得渾身火燙。若不事前好好習慣和自我調節,參賽者上台後才去適應,時光飛逝,待你理順了發熱的頭腦和暈眩的眼目,叮鈐一響,你的千言萬語便可自我消化了。

聽說余若薇已就辯論的場地安排提出了異見。公平論政,開放比拼,真理愈辯愈明。還是一起協商,選個平起平座的辯論台,一較高下吧!

傳媒的鎂光燈,總的還可把優勝者照亮。

留言